新贵与遗老续:IPv6的生而不活与IPv4的死而不僵(1)
在发展初期,私有IPv4用户规模小,业务流量不会太大,所以NAT444的容量和Session数不是问题。当私有IPv4在线用户规模超过200万后,占流量30%并且消耗大量Session数的P2P流量将有很大部分在网内互通,当用户规模达到500万后,P2P的流量基本上可以限制在网内。同时,占 50%的视频流量可以通过CDN直接分发到私有IPv4网络内部,减轻NAT444的压力;私有IPv4独立组网后,IDC以及主流互联网应用可以与私有IPv4网络直达,绕开NAT444转换节点;私有IPv4网络内部点对点的用户文件传输,不必经过NAT444。 综合以上后,穿越NAT444的流量不会特别大,到了一定用户规模后,反而可能减少,大大节省投资。这就类似于中国电信163与中国网通169之间,由于各自拥有了巨大的客户群,互联互通带宽只有400G。而在电信和联通没有分开以前,163骨干网络南北之间的带宽占全网的1/3,现在只有联通和电信骨干网络带宽的1/100不到。流量哪里去了?被IDC/OTT双挂了,被CDN分发了。私有IPv4和IPv6独立组网后,同样会是这种现象。目前铁通大概1000万用户,互联互通的带宽大约几百G。现在通过缓存、CDN、引入OTT等方式,互联互通带宽基本处于稳定状态。几百G的NAT444,如果分布在3-4个互联点,在性能上根本不是问题。 其次,独立成网简化运行维护管理。将NAT444部署在BRAS等边缘化,将形成数以千计的孤岛和互联互通接点,这给运行维护和故障排查带来巨大的挑战,同时增加BRAS/SR的复杂度和投资。另外,分散的BRAS上部署NAT444和NAT64,统计复用利用率极低,单点故障多。 最后,在BRAS上部署NAT能力,必将只能由传统的设备制造商参与,尤其主流BRAS提供商,将阻碍社会其它技术力量的参与。NAT是一个专业的技术,NAT对应用有影响,尤其是NAT64,应该充分发挥全社会的技术力量和优势,给它们创造条件很有必要。 所以将私有IPv4单独组网,适度集中地与IPv4互通,既能够节省投资,又能够减轻维护。举例如下,对于1000万私有IPv4用户的网络,平均1M/用户,那么全部流量为10T。如果采用边缘模式,10T流量将全部穿越NAT444设备。如果1000万用户单独成网,估计只有20%左右的流量会穿越互联点,加上集中后的统计复用,总体将节省超过80%的投资。未来5年,中国将增加5000-8万用户,大概需要5-8个私有IPv4网络。IPv4与IPv6之间的互联互通情景和策略应该类似私有IPv4。 四、充分发挥CDN的重要作用 CDN能够将数据中心的应用和内容分发到私有IPv4、IPv6网络中。CDN从数据中心获取源内容和应用是采用公有IPv4地址,面向客户是私有IPV4或者IPv6。这样既完成了NAT444和NAT64的功能,又完成了ALG的功能,又实现了内容和应用的就近服务。CDN本身就可以作为业务提供给OTT等客户。所以,建议在IPv6的演进过程中,充分发挥CDN的作用。我们要跳出网络层,从更多层次思考解决方案。 我曾经问IPv6团队的朋友:如何衡量IPv6网络的规模和成功。他们普遍认为是用户数。我说:个人觉得IPv6的流量更加重要。如果在未来3年内,IPv6的流量能够占到10-15%,那你们就可以申请国家科技进步奖了。如果发展了1000万客户,但是不到1%的流量,这个就难以交代和验证。要发展IPv6的流量,最直接的就是做OTT视频,就是用CDN将视频应用拉到IPv6网络上。遗憾的是,运营商将CDN作为IPv6解决方案的一部分,没有接受。 为了便于部署CDN,私有IPv6和IPv6要规模组网。如果都是孤岛式的边缘存在,CDN将无法部署。 五、主动和消极的两种方式 IPv6的发展,必须应用平台、网络和终端三者同步前进,而运营商只掌握网络,所以,理论上它无法单独推动IPv6。所以消极为主。等到私有IPv4无处不在,NAT经过N次,这个时候,应用层的具体应用无法连接,用户跟踪、调度、分析、安全认证等无法进行,OTT们将积极投入,运营商顺势而为。 但是主动的途径也是有的,那就是IPTV业务。IPTV的平台、终端、网络都有运营商自己掌握,可以实施端到端的IPv6引入。有人说,IPTV是一个封闭的网络,没有必要引入V6,这个我同意。但是这种引入,目的是为了验证网络、培养维护团队,而不是优化业务。出发点不一样! 六、IPv6建设和过渡关键技术 如图3所示,IPv6建设和过渡期,技术主要分为三大类:骨干网络技术,接入网络技术和互联互通技术。 骨干网络技术主要有IPv6 Over MPLS、双栈和IPv6单栈单独建网,这三种方式将先后登场。首先是IPv6 over MPLS在初期使用,理论上能够承载无限制客户,实际承载1000-2000万客户是可行的,接着是双栈,再接着是单栈。从实际情况来看,骨干双栈阶段可以跳跃,直接进入IPv6单栈组网。 接入网络技术主要是PPPoE和DHCP为主,6RD、DS.lite、L2TP等隧道技术为辅。所以重点是推动BRAS/SR对PPPoE和DHCP在术对IPv6方面的支持,而不应该将6RD、DS.Lite等辅助技术作为准备的重点。如果要用隧道技术,传统成熟的L2TP也可以继续使用。 互联互通技术。V4与V6之间的互通,本质上是应用互通,而不是网络互通。IPv4与IPv6完全不同的编址体系,两者根本不可能互通。由于应用的多样化,应用互通必将存在多种翻译技术,如NAT46、IVI等等,实现应用互通的主体应该是内容和应用提供商,而不是网络运营商。从现在P2P、及时通信(IM)等应用穿越NAT44的实现方式看,ALG都是应用层自己解决,网络层只提供了NAT44的能力。在IPv4与IPv6互通方面,必将延续这种分工,ALG部分由内容提供商ICP去实现,运营商可以提供多种互通能力。 七、总结 在向IPv6过渡期间,网络架构存在3个稳态:IPv4网络、IPv4/V6双栈网络、IPv6网络,而IPv6 over IPv4和IPv4 Over IPv6都是暂态的、辅助的技术和接入方式。无论IPv4时代,还是IPv6时代,PPPoE和DHCP是接入方式的绝对主体,BRAS对双栈PPPoE和DHCP的支持是过渡的前提条件,是准备工作的重点内容。 CDN是促进IPv6发展的重要途径。虽然BRAS对PPPoE和DHCP的双栈的支持还不成熟,我们应该推动,宁愿等待,也不应该另寻它径,缘木求鱼。6RD、DS.lite这些技术是很好的技术,有其特殊的应用场景,但是对运营商来讲,它们只是辅助的接入方式,可以采用专用的设备来实现,不应该为此影响整个网络架构和设备形态。IPv6与IPv4的互连互通,必将存在多种技术和部署模式,必须是ICP为主导,运营商配合实现。 【编辑推荐】 (编辑:南京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